包头N-乙烯基吡咯烷酮供应
正是由于直接脱水法需要较高的温度(350~400℃),加之如前所述,难以找到.工业化生产理想的脱水催化剂,所以有人提出了间接脱水法合成NVP的路线.间接脱水法是使NHP分子内的羟基先被另一基团所取代生成一种中间产物,然后由这个中间产物发生反应生成NVP.
作为商品贮存的PVP,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从大气中吸收水分.其水分含量往往会超过质量指标的要求(-般小于3%),所以应注意把PVP商品贮存在干燥的环境中,并尽量使之密封保存,尤其是使用者应注意,不用时要保存好。PVP作为--种功能性高分子精细化学品,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助剂和辅料,很少单独使用,而且往往与其他化学物质配合使用,因此,无论PVP是以固体还是溶液的形式使用,PVP因与其共同使用的物质的相容性或者相溶性是重要的。
PVP的分子量通常用K值表示,据德国BASF公司提供的数据,当K值小于30时,其堆密度为0.4~0.6g/ml,当K值为90时,PVP堆密度为0.11~0.25g/ml.由此可见,PVP分子量越大,堆密度越小,这是因为PVP分子量越大,接枝程度越高,分子链越长,分子之间堆积起来时相互之间形成的空隙就越大;反之分子量越小,PVP分子堆积在一起时相互之间的空隙就越小,而且不同分子的原子还可填充到邻近分子内原子间的空隙,进而导致PVP密度增大,也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堆密度增大.
显然,取代NHP分子内经基的基团必须满足---定的条件,即既容易取代NHP分子内的羟基,又要能比较容易地从中间产物分子中脱去.这样,不经过NHP的直接催化脱水,而是通过另外一种中间产物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同样达到由NHP分子脱水生成产物NVP的目的,同时达到较高的产物收率,所以被称为间接脱水法.间接脱水法根据取代NHP分子内羟基基团的不同,又可分为卤代法、乙酐法等.卤代法是间接脱水法中被研究较好的主要方法,其方法要点是:用--种卤代剂与NHP反应生成卤代乙基吡咯烷酮,然后由卤代乙基吡咯烷酮的热反应得到产物NVP.
包头N-乙烯基吡咯烷酮供应
条件:水溶液0.08ml,三羟甲基氯化铵,pH4.65,流速1ml/min,23℃.从图2.4中不难看出,与其他所有自由基聚合的产物一样,PVP也有一典型的Schulg-Flory分子量分布.通过不同分子量的K12,K;,和K3三种PVP分子量分布曲线进行比较,分子量较大的PVP-K3分子量分布较宽,而分子量较小的PVP-K2分子量分布较窄.这是因为分子量大的聚合物,形成的分子链越长,在分子链形成的过程中就可能在某些部位因为接枝而形成侧链,接枝程度越高,则分子量分布越宽.
这里所说的相溶性是指PVP在其他溶剂中的溶解性,而相容性是指PVP与其他化学物质同时使用时有利于其他物质的使用性能的协调和改善,或者至少不会抑制其他物质发挥应有的功能,也不会相互发生反应以至使某---方失去应有的功能.相容性包括相溶性,因为PVP溶液在某些方面比固体PVP更能发挥其作用,甚至PVP溶液具有很多固体PVP不具有的功能和性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PVP溶液可以形态成膜,而PVP固体粉末无论怎样处理也难以成膜.
另-一侧作对照,连续试验14天.每天试验完毕洗去试验部位观察皮肤反应,记录皮肤刺激反应积分,并按规定进行评价,实验侧与对照侧的皮肤比较未见异常反应,多次皮肤刺激试验刺激为0,按评价标准评定,PVP对皮肤无刺激性.(3)非肠胃道毒性对中等分子量以下的PVP进行静脉注射途径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如下:兔子LD>1g/kg大鼠LD>15g/kg由于有良好的局部相容性,非肠胃道给药没有发现有中毒迹象,小分子量的PVP几天内便可以从尿液中排除.
在卤代法中, 重要的是卤代剂的选择,不少研究工作证明,氯化亚飙(SOC1,)可作为卤代剂129},用SOCI。先是羟乙基吡咯烷酮在溶剂苯中与SOCl,发生卤代反应生成氯乙基吡咯烷酮,然后用KOH或甲醇钠作催化剂脱去一分子氯化氢生成NVP,反应的实施过程如下:( 1 )NHP和苯按重量比1:0.5~0.8加人三颈烧瓶中,再把烧瓶置于加有冰块的超级恒水浴中,边搅拌,边由滴液漏斗滴加入重量为NHPO.83倍的SOCl ,控制速度使体系温度不大于35℃为宜(因为羟乙基吡咯烷酮与SOCl之间的反应为强放热反应),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4h,此时NHP的转化率已达90%以上,将反应装置接到SO。
包头N-乙烯基吡咯烷酮供应即使在没有引发剂的情况下,NVP放置的时间过长或者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震动也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自聚合而影响其质量,所以在市售的商品NVP中一般都加有阻聚剂,而在进行聚合反应前需要去除其中的阻聚剂.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减压蒸馏的方法得到纯净的NVP;二是加入活性炭,利用其吸附作用除去阻聚剂,然后过滤得到纯净的NVP.易水解性NVP的另一个重要的化学性质是在酸性或盐类存在的条件下很容易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吡咯烷酮和乙醛.